找到相关内容582篇,用时6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理的“主崇拜”

    、“境福主”的简称。在白语中,主有很多称谓,如“武增”、“倒博”等,大意是“地域里最尊贵的人(神)”。白族认为,主就是自家或村社的保护神,能保佑他们“为士者程高万里,为农者粟积千钟,为...村落的保护神。没有主的村落是会被人讥笑的。古城里也流传着钗h主的故事。菜花和岸荀的爱情是其中著名的一篇。两是青梅竹马,好事将近之时,当地的大财主却闯上门来想劫走少女。小伙竭力保护自己的心上人,...

    彭帅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2896137.html
  • 佛教的社会责任

    此“”就是人心,此“道”就是教育、人伦教育、君子教育,佛法的教育。先从“人心”改革,文明的社会即逐以建立。记得我的恩师慈航菩萨曾说:“慈善、文化、教育,是拯救佛法的三个救命圈。”此三条正法道路,...材者在教化”。教育是以育人为,以教育提升的素质。唯有教育,才能彻底改变人心。教育是以最低成本的方式,达到社区文明的进化:如我国“扶贫工程”、“希望工程”等教育计划,就是具体改善生活品质、提升社区...

    印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22338876.html
  • 关于人性的思考

    自然人性,一是理性人性。都是建立在反对神思想的基础上。思想一是肯定的自然性,一是肯定理性。所谓的自然性就是日常生活中表现最强的饮食、感情等欲望。启蒙主义认为这是合理的,正常的,应该的,不可压抑...来说,也不是最罪的。佛教以之作为障道法。今天社会物欲横流,今天社会文明和西方十九世纪思想对的情欲的肯定有关,充满享乐主义、物质主义。修行者应该用戒律来管理我们的欲望。欲望的基础是无明,是生命的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1451289.html
  • 佛教的人生观

         在明白了我具的佛性,和因妄想执着而起的妄心;认识了生死流转的根本——阿赖耶识,和支配此识的力量——业力;了解了十二因缘,三世因果,六道轮回之后,再来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,及我立身处世的态度,这样就有了一个准则——那就是以佛性,以阿赖耶识,以业力,以因果诸立场,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,就是佛教的人生观。   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|人生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18385331240.html
  • 刘长乐:佛教的包容与包容佛教

    改良,佛教最终与儒、道一起并立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,影响深远。 二、佛教文化的包容性 1、思想的价值观 华严经是佛教圆融精神的一个经典,它特别强调包容必均。所以关于佛教文化的包容性,我们可以从思想的角度进行一番观察。一般的宗教,都是神的。比如说基督教,伊斯兰教,都是神的。现在盛行于世界的是一神教的宗教价值观,是一种敬畏的心态。这种敬畏的心态,使得众生把一神作为唯一的宗主,...

    佚名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3/10252637319.html
  • 有关佛教和其他宗教关系的疑问

    修行是依靠自力而非他力,而其他宗教通常都是 ”因信得度“的他力思想;第四,佛教是是而非神,佛教认为从修行解脱的意义上说,做人比升天好,而其他宗教都是以天堂为归宿。  问:神与佛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...意味着最终的归宿,只是去进修、去留学,到了之后还要更精进地修行,因为那里的修行条件非常殊胜。修好之后,还要继续来到娑婆世界行菩萨道,度化众生,直到成佛。所以,两者是不同的。  问:佛道是一家?那佛对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4142516.html
  • 佛教与心理谘商

    出“人本主义心理学”,以马斯洛为代表,将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,最高层次是“自我实现”,他引用佛教开悟的概念,诠释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,并主张佛教无我与佛性真我的哲理,能引导人类从自我实现,趋向利益人类全体。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,推崇佛教慈悲为怀、令诸众生毕竟大乐的生命理念,能医治西方人的社会病态。从“心理学”又发展出“超越自我心理学”,以现代科学原理论证说明佛教行者许多难以解释的超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4851090.html
  • 当代佛教教育略议

    思想可称为现代人佛教之肇源。太虚法师有句著名的偈语云:“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。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现实。”此中将人生佛教解释为一种的立场,以人格包含佛格,以人格的最高实现即为佛格,换言之,由而进趋佛果,提倡一种即而佛的佛陀观。在人生佛教理念基础上演进的“人间佛教”将的立场予以了最大限度的贯彻。其中印顺法师在其“人间佛教”思想中,本着“此时、此地、此”的人间精神,真正建构了一种...

    慈 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84053616.html
  • 善待自然

    的信仰,使得回归神的怀抱成为人生唯一的归宿。启蒙运动之后,随着思想的兴起,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,人类在世界的地位也得到重新确立。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倾向于二元对立,从上帝之子及自然之子...聚散,所谓“有因有缘世间集,有因有缘世间灭”。那么,它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的呢?佛陀告诉我们:“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。”这一偈颂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内在联系。的关系、人与自然的...

    济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94253671.html
  • 从佛教教育的贡献谈宗教教育制度之确立

    尽管西方宗教所建之学校,有一定的程度和口碑,但在实质发展上,新兴的几所佛教大学,在无形中却又多了一份优势。  文中,大师提及““人成即佛成”,佛教就是要完成人格教育”,而且是“的生命教育”,不仅...

    江丽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0664089.html